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原标题:盘点 2023 医药卫生行业十大“刷屏热词” 2024新年特别策划 ①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裘佳 王丽娜 黄晶 秦苗 贾薇薇 张玉辉 黄玲玲 宋箐 王璐 杨瑞静 尹晗)这是现象之词,这是变革之词,这是温度之词,这是希望之词……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医疗热点频出的一年。从医疗反腐到DRG/DIP改革,从ChatGPT再到极端天气下的健康,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有哪些高频词汇不断刷屏?
《医师报》总结出2023年十大医疗热词,与您共同回顾2023年的医疗热点,纵览推进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举措,以及建设“健康中国”征途上的新成就。
2023年,医疗领域掀起的反腐风暴受到广泛关注。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 个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工作要点》,旨在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净化行业生态。
此外,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全面排查药品、医疗器械、耗材采购、诊疗服务、后勤保障等环节的权力运行风险点,制定廉洁风险防控制度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医疗机构开始自查自纠,积极整改,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医疗腐败行为。
一年来,医疗反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批医蠹被查处,一些医疗机构的不正之风得到纠正。同时,医疗从业人员的廉洁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行业风气明显好转。
同时,通过打击和预防医疗腐败,不仅使患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构建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委会名誉主委、国家卫健委医疗领域反腐课题专家郑雪倩:每年医药卫生领域管理工作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2021年侧重点是疫苗、核酸检测、诈骗医保基金、打击回扣等工作。2022年围绕疫情防控领域,打击伪劣防护产品、假劣药、医药销售领域非法利益链条、医疗领域乱象等违法犯罪行为等。2023年聚焦行风体系的建设,是进一步升级。
纠正医药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国家治理医药腐败是实现“健康中国”大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净化医药行业生态,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公平公正,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医疗行业的声誉和信誉确实需要提升,纯洁医药队伍也能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2023 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特点一个是管人,关键岗位、少数人;一个是管事,上下游、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态度是高压态势、零容忍。效果就是要实现不敢腐,法律制约,不能腐,制度制约,还要通过教育让大家自觉不想贪腐。
2022年,101个国家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城市的医疗机构共计获得69亿元的结余留用。结余背后表明,支付方式改革已初步显示出积极效果,医疗机构正在拥DRG/DIP付费。
回顾2023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整体进展快于阶段性任务目标,部分地区已提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的全覆盖任务。截止2023年,全国有282个统筹地区已经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占全国所有统筹地区的71%,完成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目前,实际付费地区个人负担水平普遍降低,基层病种同城同病同价使群众就医便捷性有所改善。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自DRG/DIP试点以来,激烈的声音就时有出现:“医保限费,把医师逼成会计师”“重症患者收一个赔一个,还不如不收”“新技术能不用就不用”……
正如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中心主任郑杰所言,当前的支付方式改革工作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目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国加速推进,已经进入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目标——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医保部门、医疗机构需要双向奔赴,共同度过接下来的关键期。
DRG研究与实践联盟理事长左华:在深化医改的众多举措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被寄予厚望。面对DRG/DIP的正式落地,医院虽然有焦虑,有“阵痛期”,但也在积极迎接这一挑战。我们应当明确,DRG/DIP只是一个抓手,不是终极目标,DRG/DIP下医院应对的终极目标是:调结构促增长,降成本提绩效,同时把结付比(支付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在这一过程中,DRG/DIP促使了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变迁,使之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倒逼医院推进医保版临床路径。
从500多家医院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医院DRG/DIP付费想实现合理结付比,住院的药耗占比应该做到30%。新的一年里,随着DRG/DIP支付改革深化,医院应当把院调结构的目标从宏观落实到微观,落实到每一个病种,至少制定100 个病组(或300个病种)的医保版临床路径,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实现降低药耗的同时快速提升有效收入。
2022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在全世界掀起了人工智能狂潮,颠覆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且正在改变着我们对医疗的认知和期待。从最具代表性的智能辅助诊断,到精准治疗,再到健康管理,AI带来的变革已开始影响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023年12月20日刊发题为《里程碑式的一年:人工智能专家分享人工智能的六大医疗创新》的文章提出,2023年被广泛视为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出现了一大批新的、经过改进的高科技工具,其中许多对健康领域产生了影响。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雷火竞技,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法律和伦理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的不断完善,相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人们带来更多福祉。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陈良安教授: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行业也不例外。随着以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医疗领域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 2023年呈现爆发式增长,预期将在临床诊疗、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多种医疗服务场景中产生重要影响。
在临床诊疗方面,以影像、病理、实验室检验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医疗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向有可能更快地取得突破。为了确保AI大模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它需要“被喂养”足够高质量、多样化和海量的数据集。然而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注定模型的训练过程仍面临重大挑战,比如如何采集、整理和统一表型清晰、标注丰富的数据集,用于训练的数据是否合法合规,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如何保护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医疗健康领域各参与方共同努力来解决,以推动中国智慧医疗的快速发展。
40234例!这是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国累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量。尽管近年来我国器官捐献率在不断上升,但器官捐献和移植的比例仍为差异悬殊的7∶1,这意味着还有很多人在等待器官挽救生命。
面对器官捐献不足的全球问题,由供需驱动的“异种移植”被寄予厚望。近年来,猪器官异种移植成为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潜在方法。202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开展的世界首例猪心人体移植令全球瞩目,一颗转基因猪心脏让57岁的大卫·贝内特的寿命延长了2个月,最终因心衰死亡。这被业界认为是异种移植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2023年,猪肾脏移植领域也迎来了全新的里程碑。阿拉巴马大学团队成功地将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到人体后,肾脏可以持续运作一周,并且提供机体运转所需肾功能。纽约大学团队将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到一位脑死亡者体内后,肾脏存活并发挥功能长达32天。
异种移植的探索已走过一个多世纪,从兔子、山羊、猪到灵长类动物(猴子、黑猩猩、狒狒),科学家们试图在多种动物身上寻找人类器官的来源,并竭力寻找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器官潜在病毒这两大核心问题的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研究所陈忠华教授:如果说异种移植是一次漫长的星际旅行,2022年开展的世界首例猪心人体移植正如同发射了一颗探测卫星,这是医学进步的一小步,但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步。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全面突破和广泛应用、大量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为受体的异种移植实验基本上回答了人们最为关心的两大问题:如何克服超级排斥反应和跨物种感染。
虽然大卫·贝内特术后仅存活了2个月,但这对于医学界而言是一个划代的进步——手术克服了异种移植的核心技术难题——超急性排斥反应,是人类探索器官短缺根本性解决方案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这次移植手术还将改变医学界的格局。
期望我国异种能够迈出实验室,呼吁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的指导意见,严格审查与异种移植临床相关的科研计划,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同时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随着全球发生率的飙升,肥胖已不仅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俨然己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危机。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脂肪肝和某些癌症共同的危险因素,其健康危害不容小觑。为了求美,更为了健康,无数人投入到减肥大军中,运动、节食、药物,种种手段层出不穷,然而成功者少,失败者众,大家都在期待安全有效的“减肥神药”。
2021年6月,美国FDA官方正式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一石激起千层浪,万千减肥人士看到了曙光。然而,狂欢同时,其恶心、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接踵而至,而其爆光的“致癌”“自杀”风险,再次将其推上风口浪尖。而年尾法国制药巨头施维雅一款糖尿病药物,曾经被滥用作减肥药,导致500余人死亡,被判罚33亿元的新闻,让减肥药的安全性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聚点。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毕艳教授:减重药物主要有三类:肠胰脂肪酶抑制剂、中枢靶点药、肠促胰素类药物。在我国获批的奥利司他是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总体减重幅度5%,但常引起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及罕见肝衰竭。中枢靶点药尚未在我国获批应用于临床,包括氯卡色林雷火竞技、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总体减重幅度5%,但会引起失眠、头晕、心悸及精神疾病风险。近年肠促胰素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打开了肥胖治疗的新格局:GLP-1受体激动剂实现5%、10%、15%的减重幅度:司美格鲁肽1mg分别为54%、24%、8%,而司美格鲁肽2.4mg减重剂量上述目标的达标率分别为85%、70%、50%,而双受体激动剂TZP分别为90%,90%,70%。Meta分析显示,减重达到10%以上的达标率,司美格鲁肽为75%,TZP为90%。但肠促胰素近期也被报道发生胰腺炎、胃轻瘫和肠梗阻的风险增加,虽发病率不高,但不容忽视。
总之,减肥药被证实了其有效性,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使用时需谨慎,尽量首选科学运动、控制饮食等相对健康的减肥方法,做到健康瘦身,安全变美。
第一时间让医学生掌握最新知识,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一名合格医生,这是在为医学未来“谋大计”。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CACA)走进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地区,全方位将CACA指南播撒到26亿人次国人心中,获得强烈反响,同时创新性地将该指南体系引入医学校园,以“进课堂、进临床、进图书馆、进教材、进试题库”五进为基础,纳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先进的整合医学理念,有力补足了医改中教学能力缺失、教材理念落后的短板,为“新医科”培养先进人才助力。
2023年雷火竞技,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办的“呼吸青委进校园”活动首站走进协和医学院等医学院校。让医学生借此活动感受呼吸学科的魅力,鼓励更多医学生选择“呼吸医学”,为我国培养更多呼吸医学后备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青年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医学生的基本医疗知识、眼界和价值追求多源自于校园。用什么样的知识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医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学协会等已认识到,培养合格的医学生不仅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他们已行动起来,将更先进的知识和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从医观传递给医学生,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医学知识,赓续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从医初心,成长为医疗行业下一代“中流砥柱”,将守护人民健康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进行到底”。
2023年,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胃肠炎等传染病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轮番夹击,让我们苦不堪言。
尤其是2023年5月以后,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数以儿童为主。数量之多,病程之重,远超往年,还出现了少数家庭或者学校班级集体发病的情况。“支原体”一词更是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首。有专家与媒体用“免疫债”这个词来解释这一现象,即由于新冠大流行后存在免疫落差,导致一些儿童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其他一些呼吸道病原体缺乏免疫防御能力。
有人对此表示赞同,有人反对。但无论如何,争议可以留存,疾病却不等人。今后如何减少这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才是解决之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一直以来,人类与病原体的斗争都是常态。世界上共有超过1400种病原体可以导致人类流行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其中250种为病毒,538种为细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等)。在整个生命起源中,支原体比人类还要古老很多,它们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但人类自己与生俱来地带有一种生存密码——天然免疫力,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病原体斗争的免疫力,通过注射疫苗提升免疫力。
这个冬天,呼吸道传染病非常常见。可能攻击呼吸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肺炎球菌)、病毒(甲流乙流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基因小的变异引起抗原变化,人群预存免疫降低会导致季节性流感流行;病毒基因出现大片段的变异与重配,人类预存免疫完全缺乏,可能会导致流感大流行。对于重症患者,抗菌治疗是降低危重症与死亡的重要手段,精准诊疗和经验性优化治疗方案仍然有效。因此,对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大家不必恐慌,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接种疫苗,勤洗手,保持空气流通,去人群多的地方戴口罩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科学预防永远不晚。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据统计,与1980~1999年相比,全球2000~2019年各类极端天气的发生次数增加了2~3倍。未来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接连出现暴雨、热浪、寒潮、台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引发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全球研究已充分证明,极端天气事件期间慢性疾病急性发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一项基于全国健康大数据的研究显示,与非热浪期相比,热浪期间全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0%以上。中风、心梗、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肺系统疾病是热浪的敏感性疾病。相关研究也发现,台风、暴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很大,如暴雨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0%以上,台风期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险也会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研究员/ 室主任李湉湉:联合国提出“人人都应享有早期预警系统”,开展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是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倡导的重要应对行动。但在全球,与健康相关的预警系统仍应用较少,仅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过去十年,我们团队在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下,研发了针对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在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的大力推动下,实现了预警模型在全国20多家疾控机构的落地应用,创建了公众健康服务的新手段。
2022年我国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健康与公共卫生方面,提出要大力加强气候敏感性疾病和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防控规划的要求。因此,后续应进一步强化多部门的协同应对,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的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技术落地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气象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其实在公共卫生学者中已有广泛共识。已有知名学者通过分析200多个中国城市的气温和死亡率数据,发现神奇的22~23度效应,即中国人的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大致为22.8摄氏度,不同城市略有差别。气温越冷或越热,死亡风险都将不断上升雷火竞技。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不光可以建议患者调整个人行为(如饮食、饮水和运动等),还可以建议患者注意躲避不适宜的室外环境,创造更好的室内环境。对于疾控和气象部门,建议共同研发面向健康防护的早期气象预警系统,给出不同人群的精细化防护建议。
2023年,朋友圈爆出“59款咖啡全部检查出致癌物!”“多做一次CT,患癌几率就高一点!”“别再乱吃维生素了!或增加27%癌症发生率”等爆文科普,一时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当然,其中不乏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乍一看,文章中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高质量的科学调查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对于“59款咖啡全部检查出致癌物”这一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咖啡中含有的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但并不是说喝咖啡就一定会致癌。因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量,远高于人们通过正常饮用咖啡摄入的量,所以根本不必引发对咖啡致癌的恐慌。
至于CT检查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议。CT检查会产生电离辐射,而辐射暴露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仔细的网友会发现,研究也告诉我们这种联系取决于辐射剂量和暴露时间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所以,CT与癌症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目前,关于致癌物的科普文章数不胜数,无论是处于警示还是营销我们不得而知。防治癌症,科普先行是重要的手段,但面对如此“标题党”甚至会误导群众的科普文章,我们该如何不被迷惑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首先,要确保你阅读的科普文章来源可靠,内容准确;其次,任何关于致癌物的科普文章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可能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限制、数据的不完整性和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不足等方面。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局限性,并保持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如,丙烯酰胺是致癌物,但它的致癌剂量远高于人们通过正常饮用咖啡摄入的量,所以喝咖啡不等于直接癌。读者要注意文章的概念和数据之间不能随意偷换,以及在评估致癌物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时,了解因果关系的强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另外,读科普后要寻求进一步的信息和验证。对于你从科普文章中获取的关于致癌物与致癌之间关系的信息雷火竞技,建议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或权威来源进行验证。这样可以确保你获取的信息是准确和可靠的。
综上所述,大众要特别注意识别和理解致癌物与致癌之间的关系。通过明确定义、关注证据、了解因果关系、评估风险、考虑影响因素以及了解局限性等方法,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科学主题。
三年多的新冠大流行,使人们对疫苗的期待与认知前所未有地高涨,也成为了助推诸多本土疫苗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新型新冠病毒疫苗、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加速面市。曾几何时,我们也被“HPV疫苗一针难求”的话题不断刷屏,而随着HPV 疫苗国产替代加速,市场供给有望迅速提升。
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迄今为止,我国7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和29个市已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推动 15岁以下的女孩进行疫苗接种工作,收获可喜经验。
历史上许多疾病因疫苗的出现而消弭于无形。如今,作为一个非常可及、有希望实现的目标,宫颈癌消除已然进入加速期。相信未来在疫苗研发和疾病防控规划的有序开展下,我们将再次得以窥见完全战胜疾病的曙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HPV 疫苗接种是防止HPV感染的第一道关口,是降低宫颈癌疾病负担最有效的策略。
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终极解决方案,目前,全世界146个国家与地区已将HPV纳入免疫规划。我国应加快国产HPV疫苗审批,尽快将HPV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卫生资源和医疗条件不均衡,亟需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及卫生服务能力,制定因地制宜的计划;社会各界力量联合,持续探索低卫生资源地区适宜的疾病防治模式,提高基层防治工作质量;加快完善低资源地区设备配置和医护人员培训,提升低资源地区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促进我国疾病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